当我们走进寺庙,映入眼帘的是寺庙内淡雅清新的禅意氛围,有雕梁画栋的古建筑,也有亭台楼榭点缀其中;在风雨长廊过后便能看到一些空旷的广场。在这些顶天立地的广场上,通常都会伫立着一尊大型石雕观音站像。
常见的大型石雕观音佛像尺寸多为6.8米或者9.9米,远远望去就像是从天地之间走出来的一般。如果寺庙本身是观音禅寺,那么观音石雕像一般是安放与观音殿中央,正对着殿门。倘若是供奉其他神佛为主的寺庙道场,那么就要按照更严格的“果位”来进行安放。
佛教果位又分为大乘三种和小乘四种,小乘佛教共有四个果位,分别是阿罗汉、阿那含、斯陀含和须陀洹。大乘佛教共有三个果位,分别是佛、菩萨和阿罗汉;这个步骤也叫“定位”,即使确定石雕观音像的摆放位置,也是重中之重。
石雕佛像的材质多为芝麻白,由于色彩较特殊,所以整体上一般多运用的是自然面雕刻方式,感官效果上会比较有质感,也让所雕刻的作品看起来更加的自然,和谐,而有活力。在一些细节部分会加上光面的元素,例如衣服,指甲,以及身上的佛珠等光滑的装饰品,基本上采用的是光面处理,而自然面基本体现在眼睛,耳孔,鼻孔等部位,这点在千手观音佛像的雕刻上体现的尤其明显。
石雕佛在实际生活中开始越来越受欢迎,一些寺庙宗祠也会选择定制石雕佛头摆件。因为石雕佛头在整个石雕佛像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,头部是身体的一个重要器官,内部有各种神经组织和穴位,是思想的智库也是灵感的源泉。每种生物的头部就像计算机一样,能感知和协调感觉并调节运动传出。由此可见,石雕佛头寓意着一切智慧的开端,和一切福泽的开始。
石佛像的雕刻艺术分别从生活中,和古文献的记载中汲取到灵感,巧妙地运用“双耳垂肩”的富贵相貌,塑造出温润圆满的石雕佛像。人们通过对“双耳垂肩”的字面理解,和文献记载,可以更好地学习佛学常识,知道了石雕佛像的样貌特征,都是来自于佛像的各种“相好”。通过石雕佛像的“三十二相”和“八十种好”,为我们呈现出了佛陀菩萨的庄严殊胜。
对于观音石雕佛像的开脸艺术而言,雕刻工匠们不仅需要熟练的雕刻技术,还需要掌握高超的美学设计功底。对观音菩萨的神韵要有准确的把握,在面部五官的分布和形态的刻画上要以慈祥庄重为核心。石雕观音菩萨的眼睛一般是半闭着的,这样才有俯视众生的感觉;观音菩萨的嘴巴也很难雕琢,既要让人感到和蔼清秀,又要让人觉得有敬畏感。因此,石雕观音菩萨的嘴型轮廓大多都是微微上翘,给人一种似笑非笑的亲和感。
石雕佛像作为寺庙内的重要装饰,不仅承载着佛教文化的庄严和智慧,也展现了雕刻艺术的精湛和美学设计的高超。通过对石雕佛像的了解,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到佛教文化的魅力和石雕艺术的独特之处。无论是在寺庙还是在个人家中,选择一尊精美的石雕佛像,都能为生活增添一份禅意和美好。